乐陵市华畅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运输销往海外的调味品。(资料图片)
走进山东德州乐陵市杨安镇,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满载香辛料原料的货运车辆穿梭往来,经过加工封装的调味品从这里启程,销往全国乃至全球。这座常住人口仅5万余人的鲁北小镇,却坐拥280家调味品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年销售额超260亿元,快递发单量破亿单。既非香辛料主产地,又无庞大本地消费市场,杨安镇缘何成长为香辛料产业版图中的重要工厂?
三代接力
“直播间的朋友们,这款新研发的爆炒酱料,只需翻炒时添加,新手也能做出餐馆级美味……”在山东华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播室内,主播张芳正忙着推介产品,6小时的直播时段里,小龙虾调味酱、酸汤肥牛调味料等商品成交量持续攀升。
“过去谁能想到,卖调料能做成大产业?”华畅食品总经理王建洲说。在公司展厅,一个磨损的帆布包、一台生锈的石碾、一杆老式秤静静陈列——这些是他父亲上世纪70年代创业时的“家当”。“父亲当时背着帆布包,装着手工碾磨的辣椒面,走村串户跑销路。”王建洲回忆,父亲从个体经营起步,逐步创办小作坊;他接手后,不仅扩大生产规模,还借力电商拓宽销路,如今产品已覆盖20多个省份,成为镇上龙头调味品企业之一。
展开剩余81%山东乐家客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加新,是杨安镇调味品产业起步的见证者。年过六旬的他仍清晰记得,十五六岁时跟着邻村师傅外出,靠捎带花椒面补贴家用;十七八岁时又和父亲各骑一辆自行车,驮着两大包花椒面奔赴天津、河北唐山,最远到过东北、内蒙古,“路上要走十几天,晚上住最便宜的旅馆,有时就在火车站将就一晚”。
杨安镇调味品产业,就是从当地人卖调料原料开始。早年乐陵一带种植辣椒,但本地消费量有限,村民便将辣椒磨成粉销往外地;后来,花椒粉、五香粉等产品不断丰富,本地原料供不应求,村民又从全国各地采购原料,经过简单加工后外销,经营品类持续拓展。上世纪80年代,杨安镇逐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调味品集散地,家庭作坊与加工工厂陆续涌现;到上世纪90年代,全镇调味品企业已突破100家。
如今的杨安镇,早已摆脱“石磨磨粉、走街串巷”的粗放模式。在杨安镇调味品博物馆内,1200余种调味品整齐陈列:从基础的花椒大料、炖肉料,到方便面酱料包、火锅底料、火腿肠专用调料,再到适配各地名菜的复合调料,甚至泰式、韩式等风味产品一应俱全。
“经过40余年发展,我们已构建起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冷链物流、检验检测、包装杀菌的完整产业链。”乐陵市副市长、食品调味品产业链链长张磊介绍,目前杨安镇5万常住人口中,3万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调味品相关工作,调味品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抱团突围
“滴……”在乐陵市调味品产业共建共享实验室内,“95后”检测员潘新如紧盯着pH测试计,当数值稳定在9.21时,她才放下心来。“这是一家企业送检的调味汁样品,要求pH值控制在9.2左右,误差超出范围就需要重新检测。”潘新如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今天还有8份样品要测,每一份都不能马虎,直接关系到产品能否合格出厂。”
在此之前,专业检测曾是杨安镇中小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过去全镇只有5家规模以上企业拥有自有实验室,其他企业要检测样品,得送到济南、青岛等地,单次费用要几千元,还得等三四天,严重影响生产进度。”杨安镇党委书记孟宪军坦言。2023年10月,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的共享实验室投用后,这一困境彻底改观——60余家入驻企业不仅能享受低价检测服务,还可共享实验设备与技术人员,“每家企业每年能节约成本15万元以上,检测效率提升3倍多”。
共享实验室的落地,是杨安镇调味品产业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企业各自为战的弊端逐渐显现,‘有产品、无品牌’的瓶颈始终难以突破。”孟宪军回忆,过去杨安镇曾推出油醋汁等“爆款”产品,但因缺乏品牌保护,很快被模仿复制,“消费者记不住‘杨安’这个产地,企业只能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破解这一难题,有两条路径可选:要么打造单一爆品,要么塑造区域品牌。经过10余次专题会议讨论,乐陵市最终确定“全市齐打一张牌”的思路——打造“味都杨安”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协同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2023年,杨安镇调味品集团正式成立,这是一家由国企注资、规模以上企业入股、行业协会运营的混合制企业,不与企业争利,专注提供产业服务。
“不少企业担心集团会抢生意,其实我们是帮大家搭平台、拓渠道。”杨安镇调味品集团总经理卞彬彬解释,除共享实验室外,集团还推出集中采购、资金垫付、冷链仓储等服务。以集中采购为例,集团整合20多家企业的原料需求,与云南辣椒种植基地、四川花椒合作社直接谈判,采购价能压低10%至15%,“中小企业成本降了,产品竞争力自然就上去了”。
如今,“抱团效应”持续释放:在全国多个城市的超市内,印有“味都杨安”标识的调味品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品类较此前增加近三成;全镇快递发单量从2022年的7800万单,增长至2023年的9500万单,2024年更是突破1.5亿单,“杨安味道”的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
数智赋能
清晨的山东庞大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忙着打包发往阿联酋的复合香辛料。“这批货共5000多箱,主要供应当地商超,另外还有2000箱将发往英国。”公司外贸部经理朱俊杰介绍,作为杨安镇较早“出海”的企业,庞大食品的产品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额达3000万元,今年上半年就已与去年全年持平,我们还新招了两名‘00后’外贸专员,专门开拓东南亚市场。”
拓展海外市场,已成为杨安镇调味品企业的共识。为助力企业“走出去”,杨安镇积极争取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试点,连续10年举办调味品博览会,以展会为纽带扩大“乐陵味道”影响力;同时,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自主参与各类国际展会。2023年,杨安镇组织企业集中参加迪拜国际食品展、日本食品展;2024年,更是将第10届中国(乐陵)调味品产业博览会搬到越南胡志明市,30家企业“抱团”参展,3天内接待客户700余家,达成意向合作300余项,意向订单额近9000万元。
轻点鼠标,10分钟内完成一笔80万元的白胡椒交易——这是9月20日杨安镇香辛料数智交易平台启动仪式上的场景。当天,黄河商品交易市场香辛料品种同步上线,标志着“中国味都”正式迈入香辛料贸易全球数字化时代。
在杨安镇香辛料数智交易平台大厅,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白胡椒、孜然等大宗商品价格曲线,串联起新疆、河南、广西等原产地与全球采购商。这个由杨安镇调味品集团联合国家级黄河商品交易市场打造的平台,借助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构建“电子仓单+资金监管”机制,并引入国际检测机构SGS的质量认证,有效破解了传统香辛料贸易中的信任难题。
“在平台上能实时掌握白胡椒、孜然等原料价格,下单后可直接到就近货仓提货,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东奔西跑。”首批入驻平台的庞大公司负责人庞学辉感慨,“信息不对称的传统贸易模式已成过去,数字化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为保障全球供应链高效运转,平台在全国布局了9个交割仓,包括乐陵市杨安镇调味品集团交割仓、广西桂物物流交割仓等。“交割仓互通联动,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平台首批经济会员、山东素喜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海涛说,入驻平台后,企业从传统“奔波式贸易”转向线上交易,客户资源与市场信息获取更高效、更精准。
数据显示,目前数智交易平台注册交易商已突破300家,成交额达5800万元,其中中小商户占比高达67%。这种普惠性数字赋能,让过去受限于信息壁垒的小商户也能平等参与全球贸易。“我们不仅提供交易工具,还通过‘乐陵调味品产业大脑’实现农业生产、加工交易、金融服务全链条数字化。”杨安镇人大主席杨博表示。
如今,在配套建设的调味品科技共享产业园内,山东省唯一的共建共享实验室为交易提供检测支撑;智慧云仓年处理1.45亿单快递的能力保障终端配送;规划中的欧洲、东南亚海外仓,将进一步延伸全球服务半径。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卖全球”,杨安镇调味品产业用40余年完成“三级跳”。眼下,杨安镇已锚定新目标:未来5年,将调味品产业产值提升至600亿元。(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发布于:北京市和兴网配资-网上配资门户-配资杠杆炒股-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