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三个月,黄疸一直没退,辗转了好几家医院,最后才确诊是罕见病。” 日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肝病门诊来了一位特殊患儿。
他的母亲一进门就向传染感染科主任王建设拿出了基因检测报告,平静地述说着自己的孩子有两个不常见的基因变异,上周刚刚经历过输血、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等情况,从出生到现在三个月以来辗转在不同的医院住院,在家仅待过十几天。
这种让家长忧心忡忡的疾病,正是被列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
记者获悉,这一罕见病治疗领域迎来重大突破。日前,全球特药领域生物制药公司益普生宣布其罕见病创新药奥德昔巴特胶囊在中国正式商业上市。此前,奥德昔巴特已被纳入3个省市惠民保国内特药目录及11个省市惠民保海外特药目录。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光听名字就知道它的核心特点——‘家族性’和‘进行性’。”王建设解释,该疾病最早在美国Amish(阿米什)家族被发现,由于该家族近亲婚配情况普遍,家族中出现了多例该病患者,“家族性”由此得名。但实际上,PFIC作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数患者并无明显家族病史。
“每个人都有两套基因,分别来自父母。若父母双方均携带同一异常致病基因,且同时传给孩子,孩子就可能发病,而父母自身通常不会出现症状。”王建设说,在这类家庭中,每个孩子发病的概率约为四分之一。
而“进行性”则意味着疾病会持续进展,若未得到有效干预,患者肝脏会逐渐受损,最终可能发展为肝衰竭,不得不接受肝移植。
国际数据显示,PFIC整体发病率约为(1-2)/10万,且包含13种不同亚型,在罕见病中也属于“罕见中的罕见”。我国目前虽未进行精确的发病率测算,但结合人口基数推测,国内现存患者数量应在千人以上。
新生儿黄疸是PFIC最常见的早期信号,但也最易被混淆。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常在足月儿出生后两周内消退,早产儿三周内消退。若黄疸超过这个时间仍未退去,或退了之后又再次出现,家长就必须警惕。”王建设告诉记者,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还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这种瘙痒与普通皮肤病不同,是“从里往外痒”,且皮肤表面通常无明显异常,因此常被误诊,“不少患者因瘙痒辗转皮肤科多年,却始终找不到病因”。
从症状出现到最终确诊,PFIC患者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诊断延迟直接导致治疗延误,而PFIC的治疗长期以来也面临诸多局限。
此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胆汁转流术等方式缓解症状,对于终末期患者,肝移植是唯一选择。但肝移植不仅费用高昂,还面临供体短缺、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部分PFIC1患者术后消化道症状甚至会持续或恶化。
奥德昔巴特胶囊于近日在中国正式上市。据了解,于2024年12月经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用于治疗≥6月龄的PFIC患者的瘙痒。奥德昔巴特胶囊为PFIC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作为一种可逆、强效、选择性的回肠胆汁酸转运蛋白(IBAT)抑制剂,该药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发挥疗效——抑制回肠远端对胆汁酸的再摄取,增加胆汁酸通过结肠的清除,从而降低血清中胆汁酸的浓度,缓解患者的瘙痒症状。
“以往用于阻断肠肝循环的药物,需要与胆汁酸物理结合才能起效,因此一天要服用多次,且需在餐前服用。而奥德昔巴特作为受体阻断剂,通常一天服用一次即可,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王建设说,该药在肠道内局部发挥作用,全身暴露量小,安全性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奥德昔巴特的疗效与患者的基因型密切相关。“对于PFIC2型中两个致病基因变异均为完全无功能的患者,该药效果可能不佳。但对于大部分患者,它可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王建设强调,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除了积极治疗现有患者,从源头阻断疾病同样重要。
“PFIC作为遗传性疾病,通过产前筛查和三代试管,可以有效阻断疾病的家族传递。”王建设说。此外,PFIC患者需要长期随访管理。“部分患者早期病情稳定,肝功能甚至正常,但随着时间推移,仍可能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王建设提醒,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脏影像学等指标,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和兴网配资-网上配资门户-配资杠杆炒股-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