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梦蓝
周日晚上,你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早睡,想着能躺足九小时,结果却在床上翻来覆去“烙煎饼”。身体散了架,大脑却像装上了高速马达。
你开始数羊,一只、两只......
数到两百六十七只,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忽然想起网上说,英语里“sheep”和“sleep”发音像才管用,更适合中国宝宝的是数“水饺”。
于是你默默数着:一个水饺、两个水饺......
数到第二十个,肚子不争气地“咕~”了一声——得,更精神了!
脑海里自动播放着各种片段,手机屏幕的光一次次亮起,提醒你“能睡的时间又少了”。
终于迷迷糊糊睡去,但感觉刚睡着的时候就被闹钟叫醒,累得感觉不如不睡。
破误区:了解睡眠和失眠是基础
这种经历并非个例。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国人曾经历过睡眠困扰。更有元分析研究指出,我国约有15%的普通人群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失眠问题[1]。
展开剩余88%在这里,失眠是指尽管拥有适宜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仍然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睡眠完整性受破坏或睡眠质量下降,并导致日间社会功能损害的情况[2,3],远不止是“睡不着”那么简单。
根据表现不同,失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入睡困难:学堂君晚上10点就躺下了,却在床上辗转反侧,像“烙煎饼”一样直到凌晨3点才勉强合眼,7点就被闹钟叫醒。
半夜醒后难以重新入睡(难以维持):学堂君凌晨12点半上床很快睡着,但凌晨2点醒来后就再难入睡,折腾到4点才迷糊一小会儿,5点又彻底清醒。
睡眠质量差:学堂君入睡快、整夜不醒,但总感觉自己睡得很“浅”——明明睡着了,却仿佛还能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动静,就像大脑一直没有完全“下班”。早上起来依然昏沉乏力,仿佛没睡过。
现实中,人们可能会患上一种或多种类型的失眠,也可能随时间的推移由其中一种类型转换为另一种类型。
按照病程,失眠可以分为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
急性失眠(情境性失眠)通常持续数天到几周,常由明显的压力事件(如考试、失业、人际关系冲突)或环境变化(如倒时差、噪音)引发。
慢性失眠则指失眠症状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3]。此时,最初的诱因可能已消失,但不良的睡眠习惯(如长时间赖床、作息紊乱)和对失眠本身的过度焦虑与恐惧已形成一个自我维持的恶性循环,成为失眠持续的核心原因[4]。
(图源网络,侵删)
或许有人说,慢性失眠没关系,我吃安眠药就行了。
然而,《关灯就睡觉》开篇就明确指出一个关键事实:安眠药主要用于短期缓解急性失眠,对于慢性失眠,其效果有限,而且伴随一系列问题。
例如,很多人会发现,刚开始吃半片安眠药就有效,后来可能吃一片都睡不着了——这就是所谓的“效果减退”。更麻烦的是第二天的副作用。有些人起床后会头晕、反应迟钝,一整天都昏昏沉沉的,好像没真正醒过来,甚至会感受到像“喝多了”第二天醒来的宿醉感,非常影响工作和生活[4]。
药物往往治标不治本,因为它无法打破上述维持慢性失眠的恶性循环。一旦停药,失眠极易卷土重来。
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需要先对睡眠和失眠建立更科学、更宽容的认识。
比如,“必须睡够8小时”是个常见误区。实际上,睡眠需求个体差异很大,有人睡7小时精力充沛,有人睡9小时还是不够[5]。真正的关键指标是白天的精力和功能状态是否良好,而非刻板的数字。
同时,睡眠是自然发生的生理过程,像呼吸一样。越想控制它、越努力去“逼”自己睡,反而会激活身体的过度觉醒,让你更加清醒和焦虑[6]。
我们也应当理解和接纳偶尔的睡眠不佳。生活中压力、情绪波动、身体不适都可能影响一两晚睡眠,这是人体的正常反应。
身体拥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和代偿能力,对偶尔失眠的灾难化联想(“完了,我今晚肯定又睡不着了”、“明天全毁了”)才是将短期问题推向慢性的关键推手。
这个时候或许有读者会提问:那我们除了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外,能够为告别失眠做些什么呢?
(图源网络,侵删)
找方法:认知重构+行为训练,六周重塑睡眠节律
《关灯就睡觉》一书中,提供了一个结构化、操作性强的六周计划,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双管齐下,逐步瓦解失眠的根基,重获健康睡眠。
图源:《关灯就睡觉》
在训练开始之前,你可以连续七天填写书中的“60秒睡眠日志”,确定当前的睡眠模式,建立基线。
在确定了自己当前的睡眠模式后,可以进一步评估自己的睡眠时间计划、生活方式和失眠环境、压力源、对睡眠的看法等,充分了解导致自己失眠的行为和思想。
而在后续六周中,你将学习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这些思想和行为。改变的第一步是认知重构。在书中内容的帮助下,你将认清自己的消极失眠思想,重新树立正确、积极的睡眠思想。
在睡眠日志中,记下睡前、半夜醒来或早上起床时的消极睡眠想法,在下方的空白处写下睡眠积极思想(你也可以参考书中吸引你的例子,如“睡眠需求量因人而异”等),并在难以入睡时拿出来读一读。
每周过完后,你可以填写进步总结,直观地看到自己地睡眠改善之处,建立信心。
接下来,你可以根据书中内容,通过固定起床时间等养成睡眠好习惯,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善睡眠环境,利用三种关键的压力管理方法为良好睡眠保驾护航。
结语:耐心耕耘,静待安眠
《关灯就睡觉》并非提供一夜安眠的速效药,而是一份需要投入六周甚至更长时间去认真实践的“睡眠训练手册”。
它“授之以渔”,要求你像一个专注的学员,坚持记录睡眠日记、严格执行行为规则、持续调整认知模式、勤加练习放松技巧。
这个过程可能伴随挑战,尤其是在练习初期。
但相信当你真正理解了睡眠的自然属性,放下了不切实际的期望,掌握了科学的认知和行为方法,并持之以恒地练习,那么,关灯之后,迎接你的可能不再是焦虑的战场,而是身心共同期待的、水到渠成的安眠之夜。
“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按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所述,大约三分之一成年人有过失眠症状,其中6%-10%的人达到了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如果你也长期被“睡不着、睡不好”所苦,深感疲惫不堪,《关灯就睡觉》这本书或许能带来转机。它没有堆砌艰深理论,而是提供了一套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六周系统训练计划,教你如何调整观念和习惯,从根本上找回自然的、恢复精力的睡眠。
赠书活动
你有哪些帮助你快速入睡的方法嘛?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25年9月17日(周三)中午12:00,大学堂编辑部会在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8条评论中,选出最棒的3条评论,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重庆大学出版社提供的《关灯就睡觉》一书。
[2]Roth,T. (2007).Insomnia:definition,prevalence,etiology,andconsequences.Journalofclinicalsleepmedicine:JCSM:officialpublicationofthe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3(5Suppl),S7–S10.
[3]李双艳,张斌.(2024).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实用医学杂志,40(06),731–737.
[4]贾克布.(2021).关灯就睡觉哈佛医学院高效睡眠指南(杨小虎,刘欢,朱宁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5]Edinger,J.D.,Arnedt,J.T.,Bertisch,S.M.,Carney,C.E.,Harrington,J.J.,Lichstein,K.L.,Sateia,M.J.,Troxel,W.M.,Zhou,E.S.,Kazmi,U.,Heald,J.L.,&Martin,J.L.(2021).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treatmentsforchronicinsomniadisorderinadults:AnAm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JournalofClinicalSleepMedicine,17(2),255–262.https://doi.org/10.5664/jcsm.8986
[6]Riemann,D.,Spiegelhalder,K.,Feige,B.,Voderholzer,U.,Berger,M.,Perlis,M.,&Nissen,C.(2010).Thehyperarousalmodelofinsomnia:areviewoftheconceptanditsevidence.SleepMedicineReviews,14(1),19–31.https://doi.org/10.1016/j.smrv.2009.04.002
作者 | 梦蓝
编辑 | 伍圩
美编 | N
发布于:北京市和兴网配资-网上配资门户-配资杠杆炒股-配资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